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经济

      江源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,白山市西部,东与抚松县为邻,西北与柳河县交界,西南与八道江区相连,南与临江市毗连,北与靖宇县接壤。地理坐标为东径 126°23’至127°11’,北纬41°48’至42°13’;东西长69公里,南北宽44.4公里;辖区面积1348平方公里。全区辖8个镇,60 个行政村、23个街道、4个社区。居民93902户,总人口268466人,其中:非农业人口203688人,农业人口64788人;有汉、满、回、壮、朝鲜、蒙古等34个民族。江源区孙家堡子镇是全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海拔520米。
江源区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全区实有耕地面积72106亩,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.3亩。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、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。森林覆盖率达 76%,是东北林产品重点加工基地;野生经济动植物1200多种,矿产资源27种,其中:已探明煤炭储量3.75亿吨,是吉林省煤炭第一区,全国重点产煤区;页岩土探明储量4600万吨,享有“东北瓦都”盛誉;石膏探明储量114万吨,居全国之最。
      江源区位于白山东部,集山区、林区、矿区于一体,是其它县(市)通往市区的交通要道,也是通往长白山风景旅游区的必经之路。辖区内公路、铁路纵横交错,有鹤大线、沈长线等5条国省干线公路和浑白线、鸭大线两条铁路干线,是白山地区铁路站点(区域内车站累计11个,乘降所3个)最多的区域,是白山辐射各县(市)和各县(市)联系市中心的交通集结点,率先在全市实现了镇镇通油路,村村(60个行政村)通公路,同时更是全市商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的重要输出(入)载体。
    江源先有国省营大企业,后有地方政府。国省营林、矿大企业大多始建于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,有显著的“大企业、小政府”特点(区域内有省森工集团所属的三岔子林业局、湾沟林业局、刨花板厂及通化矿务局所属的“四矿一厂”等14户企业,其中湾沟矿、苇塘矿、砟子矿、石人化工厂已破产移交地方)。

 

  1985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浑江市改为地级市,设八道江区、临江区、三岔子区。1994年1月31日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,随之浑江市三岔子区更名白山市三岔子区,1995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白山市三岔子区改为吉林省江源县。
 

  江源县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全县实有耕地面积72106亩,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.3亩。县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、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。森林覆盖率达76%,是东北林产品重点加工基地;野生经济动植物1200多种,矿产资源27种,其中:已探明煤炭储量3.75亿吨,是吉林省煤炭第一县,全国重点产煤县;页岩土探明储量4600万吨,享有“东北瓦都”盛誉;石膏探明储量114万吨,居全国之最。
 

  江源县自建区设县以来,特别是经过“九五”规划期发展积累,经济和社会事2亿元,“九五”期间年均增长12.2%,比全市“九五”期间平均水平高出3.0个百分点。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.6亿元、7.7亿元和3.9亿元,五年平均增长11.1%、13.8%和9.8%。一、二产业增幅分别比“八五”期间高出5.2和2.7个百分点。人均GDP达到6916元,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27元。三次产业结构由“八五”末期的15.1:49.3:35.6调整为2000年的13.0:54.9:32.1,实现工业总产值17.2亿元,初步形成了具有江源特色的工业体系,完成农业总产值2.5亿元,林蛙养殖、食用菌栽培、水产品养殖等“五大”基地初具规模,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7.8亿元,“九五”期间年均增长25.3%,综合发展水平5年位居全省领先水平。
 
 “十五”规划期,计划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14.8%,到2005年达到26.3亿元,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2.9亿元,第二产业增加值15.3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8.1亿元,三次产业年均增长12.6%、14.7%和15.7%。人均GDP达到13,500元,比“九五”末期增加6,584元。三次产业结构由“九五”末期的13.0:54.9:32.1调整到11:58:31。
 
 2003年,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0,657万元,“十五”规划头三年年均增幅达到20.5%,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,306万元,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7,142万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9,209万元,三次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28.9%、11.6%和31.8%,经济结构得到调整,一、二、三产业的比重已调整为14.99:46.5:38.7,人均GDP达到8,592元。全县国民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。2004年上半年,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5,706万元,其中: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4,262万元、50,099万元和51,345万元,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.6%、1.7%和12.1%,预计全年可实现生产总值205,390万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1.0%,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4,250万元,同比增长9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18,640万元,同比增长10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2,500万元,同比增长12.5%。
 
 工业:江源县的前身是三岔子区,于1985年设立,并于1996年撤区设县。建区以来,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项目建设,采取种种有力措施加大项目建设力度,使江源工业发展从无到有,从有到强。从上世纪80年代王克琦背着煎饼闯山东考察项目,在我县率先建起第一条页岩瓦生产线起,江源县项目从点到面,从一个企业发展到数个产业,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,特别撤区建县后,项目建设更是有了质的提高,工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,形成了新型建材、矿产、生物医药、绿色食品四大支柱产业,其中:煤炭业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,全县有国家认可的煤井77处,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洗煤厂2处,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焦化厂2处,年产煤炭超200万吨,洗煤30万吨,炼焦5万吨;林木企业产品达到国际水平;页岩瓦业建成著名的“东北瓦都”,有18户企业49条生产线,年产瓦5亿片以上,产值1.3亿元;药业企业和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,长白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国家GMP改造;绿色食品、旅游业方兴未艾;四大产业项目产值已占全县经济的80%。截止2003年末,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户数达52户,按资金类型划分:内资企业49户,港、澳台商投资企业1户,外商投资企业2户;按企业性质划分:国有企业6户(其中:省属企业2户,地区属企业1户,县属企业3户),集体企业22户,有限责任公司1户,股份有限公司1户,私营企业19户,港、澳、台及外商投资企业3户;按所属待业划分:采矿业11户,制造业39户,电力、热力、水生产和供应业2户。2003年,全县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(现价)127800万元,其中:县属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934万元,同比增长4.2%,县属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发展。完成利税6886万元,增长16.0%;盈亏相抵后净盈利3716万元,比上年增盈456万元,盈利企业盈利额3803万元,增盈334万元;亏损企业亏损额87万元,减亏122万元;实现工业增加值33617万元,5.1%;总资产贡献率19.01%,比上年提高1.01个百分点;资本保值率78.02%,提高1.62个百分点;工业产品销售率98.43%,与上年持平,成本费用利润率4.78%,提高0.12个百分点;全员劳动生产率31560元/人;总资产负债率31.89%,下降0.22个百分点;流动资金周转率6.82次,提高0.13次。
 
 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继续户性运行,经济效益平衡增长。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153万元,比上年增长6.9%;盈亏相抵后净盈利3316万元,比上年增盈341万元,盈利企业盈利额3357万元,增盈292万元;亏损企业亏损额41万元,减亏49万元;实现工业增加8%;工业产品销售率98.60%,提高0.01个百分点;总资产贡献率17.72%,下降0.48个百分点;资产保值增值率81.95%,提高0.55个百分点;成本费用利润4.69%,下降0.42个百分点;全员劳动生产率59364元/人,提高1034元/人;总资产负债率27.54%,提高1.24个百分点;流动资金周转率8.61次,提高0.09次。
 
 2003年,县属工业主要产品产量:原煤239万吨,洗精煤62万吨,黄金211千克,暖气片10340吨,页岩瓦72999万片,琉璃瓦1167万片,锯材17170立方米,均质刨花板75100立方米,激光模板13150片。
 
 2004年上半年,县属独立核算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757万元,同比增长51.4%,实现利税1187万元,增长1.1倍;实现利润567万元,增盈15万元。
 
 2004年,江源县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总计22户,其中:中省真企业4户,县属规模企业18户。在县属规模企业中,国有企业3户,非国有企业15户。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为:电力供应业1户,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1户,黄金开采业1户,医药制药业1户,木材加工业1户,水暖零件制造业1户,饮料制造业1户,建材业4户,煤炭开采和选洗业5户,炼焦业2户。